大山体育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体育报道

文章内容

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参考文献_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3000字

tamoadmin 2024-09-05
1.大学体育论文2.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文献有哪些3.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4.运动补液重要性的文献综述: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5.一篇1000字的论文6

1.大学体育论文

2.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文献有哪些

3.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4.运动补液重要性的文献综述: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

5.一篇1000字的论文

6.如何充分发挥中考体育的作用,促进体育教学

7.关于乒乓球的论文_乒乓球运动价值论文

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参考文献_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3000字

 健康的身体需要健康的心理,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体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体育与心理健康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体育与心理健康论文2000字篇一

 《浅谈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

 摘要健康的身体需要健康的心理,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体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

 关键词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分析方法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的精神、情绪和意识方面的良好状态,包括智力发育正常,情绪稳定乐观,意志坚强,行为规范协调,精力充沛,应变能力较强,能适应环境,能从容不迫地应对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压力,经常保持充沛的精力,乐于承担责任,人际关系协调,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相一致,能面向未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竞争的加剧,冲击着当代青少年学生,使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急剧上升,而《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是增进国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因此,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体育课程的改革。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对体育的?目标?定为五个方面: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其中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是新课程中间新加入的重点,而我觉的心理健康领域应该是重中之重,体育教学以其多种形式和丰富的内容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产生积极的作用。通过有一定难度、险度项目的学习可培养学生勇敢、果断、机敏、顽强的性格;耐力练习会增强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测验、考试激发了学生不甘落后、勇于进取的拼搏精神;集体项目的比赛强化了团结协作、集体荣誉的团队意识。体育课上?炼其身,修其志?正是体育教师教书育人工作的生动写照。可见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不仅对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发挥主导作用,而且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

 一、当前中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独立性差,依赖性强;

 (二)心理承受能力弱,受不得委屈和挫折;

 (三)自私狭隘,虚荣心强;

 (四)缺少意志、毅力,遇困难茫然失措;

 (五)情绪易波动,自控能力差;

 (六)害怕失败等。

 二、中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一)学习负担过重;

 (二)环境的不适应;

 (三)人际关系紧张;

 (四)压抑和自卑;

 (五)逆反心理;

 (六)挫折和对抗挫折敏感;

 其次还有高中学生趋于成熟的性心理问题等。

 三、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一)可以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提高自信,完善自我;

 (二)有利于培养人的意志品质;

 (三)有益于情绪的调节和控制,消除紧张,恢复体力;

 (四)加强友谊,改善人际关系;

 (五)体育教学能提高预防心理障碍和保持心理健康的能力;

 (六)体育运动中的新需要与原心理水平的矛盾,是推动心理健康发展的一种动力。

 四、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几种方法:

 (一)、注意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增强自我认识,让学生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特长,不足在什么地方,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并能发展自身的潜能,提高运动成绩,体会到体育锻炼的效果,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并端正自我意识;

 (二)、教师应多制造学生之间相互协作、加强了解的机会。使学生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和交流,在不自觉中产生亲近感,并会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这样使处在同一个集体中的人,学会互相关心、照顾,理解他人,帮助他人,从而形成与人亲近、合作的习惯,形成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通过体育运动调节情绪。体育锻炼中的情感体验强烈而又深刻,成功与失败、进取与挫折共存,欢乐与痛苦、忧伤与憧憬相互交织,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当学生学习压力大或碰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可以投身到体育活动中去;

 (四)、在体育课上教师应注意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

 健康的身体需要健康的心理,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体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体育运动正是以人自身的身体运动来满足个体及社会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一种社会活动。学校体育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健康教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和运动竞赛等活动,来促使学生体质的增强,为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奠定物质基础,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身体健康成长,使他们精力充沛的学习与生活,并对其终身的健康产生有益的影响。由于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内在联系,学校体育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过程中必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体育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练习者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感知、观察、启发和思维。在运动的环境中,体育活动有助于学生对事物做出迅速正确的判断,提高认知能力。体育是一项竞争和合作性均很强的运动,活动中需要密切配合与合作,否则难以完成任务,因而,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并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信、自立、自强、坚毅和拼搏等优良的个性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体育活动能使学生不良情绪得到合理形式的宣泄,使学生的精神状态达到平衡而取得缓和,从而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疲劳,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改善学生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移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发展,并使思维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反应速度等得到改善与提高。同时,学校体育活动的多样性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智慧与实践能力。

 体育活动对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促进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个体良好的品德形成不但与学生的理想、信念有密切关系,而且与体育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紧密联系。由于中小学长期实施应试教育,学生缺乏必要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教育,学生表现出较多的不良心理现象,如自私、缺乏社会责任感等。因此,体育教师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同时,要充分运用体育课的特点,结合学生心理及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体育课引导学生形成良的心理健康,打破传统发挥体育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多法并举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因素,积极鼓励确立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刺激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人施教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

 参考文献

 [1] 《青年心理健康教程》刘建营、刘晓明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2]《体育心理学》马展伟,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体育与健康》 人民教育出版社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体育与心理健康论文2000字 ?

大学体育论文

初中体育教学论文1000字

论文题目: 试论如何提高初中体育教学质量

论文摘要: 作为一名初中体育教师,应当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初中体育教学质量。教师应当清楚初中体育教学的目标,对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把握,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跟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结合学生的实际现状,持续地丰富教学知识,从而实现学生的发展需要。因为初中学生恰恰处在青春叛逆阶段,所以不少学生的心智与思想都比较幼稚。而初中阶段又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阶段,所以提高初中体育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论文关键词: 体育运动 技能 兴趣

 一、重视有效地讲解体育运动技能

 初中体育教师务必强化运动技能的讲解,特别是注重动作要领的讲解。体育教学动作要领的演变和发展得益于体育运动,是专门分析体育的人员概括出来的,有着十分强的指导性、规范性、科学性。为此,教师应当以通俗化的语言为学生讲解动作要领,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熟练地掌握体育动作。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立定跳远的时候,能够这样解释:务必确保落地前的'膝盖前顶,尽可能地往前伸脚,不可以先使脚尖落地,落地时的双脚间距应当跟肩不相上下。教师还应当纠正学生不规范的动作与技术失误,尽可能地使学生避免双脚踩踏起跳线和原地小跳的失误。

 二、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性指标就是学生是不是产生了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不管是组织体育活动,还是讲解理论知识,都应当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尽可能地通过活泼生动的形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体育活动中加入一部分比赛或游戏,或者是通过暗示的形式实施教学。例如,在田径教学中,由于田径活动的专业性比较强,也不需要任何的器材设施,只要求比较严格的身体素质,因此这种练习是单调和乏味的,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授学生田径课程的时候,能够通过暗示的形式,让学生借助田径课程明确自我身心的发展规律,并且通过一些名人的典故或者是轶事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三、把握学生的学习需要

 对于初中体育课程来讲,教师务必对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把握。只有如此,才能够真正地提高教学质量。因为当前的学生有着十分丰富的课余生活,学生也接触到十分多的新鲜事物,学生的学习需要获得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综合性地分析与把握学生的学习需要。如,教师能够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问卷调查的内容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些体育运动项目、学生最希望增加的教学项目、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要求等,这样,教师在进行问卷调查后,能够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优化,尽可能地跟学生的发展需要相适应,从而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丰富教学知识

 在科技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影响下,体育项目得以持续地发展,不少较为流行的体育项目都难以在教学课堂上学习。因为教师的教学知识是既定的,从而造成教学知识的单一化。为此,教师需要持续地更新教学知识,在教学实际中融入学生喜欢的和比较流行的体育项目,使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和掌握,从而推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例如,目前较为流行的排球、羽毛球、游泳、骑单车等体育运行项目等,教师能够结合校方的办学能力,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选用一部分,这样不但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还可以让学生获得好的锻炼。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初中体育教师,只要转变教学思想,高度重视初中体育教学,并且注重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就能够有效地提高初中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陆爱东。初中体育教学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J]。当代体育科技,2011(05)。

 [2]石志斌。论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功能与运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1(05)。

;

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文献有哪些

大学体育论文1000字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大学体育论文10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论文摘要:

 现代社会能够快速发展,其根本就在于人才,一个国家没有大量的人才,就不可能立足于世界,而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所需的人才,老师的素质水平就是教育的根本,这已是人们公认的观点。体育老师是进行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主体,因此必须要求体育老师是复合型人才。

 论文关键词:

 身心健康 大学 教学

 1大学体育教学必要性分析

 学生能够从体育锻炼种收获许多,比如:体育锻炼能够使得大学生生长发育,能够使得大学生身心发展平衡,能够使得大学生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当前,我国不少青少年都有着肥胖、驼背、抗压能力差等现象,由此可见,大学体育教学对于大学生的素质培养老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1.1有益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大学体育教育能够培育大学生的坚强意志和优良的品的素养,并通过大学体育锻炼,能够使得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学习团结合作和竞争意识,由此可见,大学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1.2广泛推广体育知识

 大学体育能够使得大学生获得体育锻炼身体的各种体育知识,也能够使得大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理解体育知识的本质,从而使得大学生积累更多的体育知识,使得体育被更多的人更好的了解,为体育知识在全民中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3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大学生在大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能够收获体育相关的技能和技术、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而且还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他们心理素质。由此可见,通过大学体育锻炼,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

 2大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2.1大学体育课程设置单一

 当前的高校体育课程存在着课程单一的问题,具体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大学体育教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田径、球类、武术类的体育活动,基本与高中体育教学的教学内容相似,而诸如游泳和体操类的教学活动很少被考虑列入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中;第二,大学体育教学的手段主要还是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有体育老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在让大学生进行训练,这种体育教学手段基本上跟高中相似,大学生较难从体育教学中真正学到东西,而且也在锻炼学生身体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大;第三,课程安排的结构主要是体育老师先带着学生做准备运动,然后讲解教学活动,再让学生自由练习,这种课程结构也基本上跟高中一致,都是许多学生一起上课,上课的效果不理想。

 2.2大学体育教学的理论知识滞后

 大学体育教学的薄弱环节在于教学内容的理论方面,大学体育教学的课时普遍较少,而且大学体育老师对体育课重视程度不透,教学手段、教学结构滞后,体育教学的教学投入较少,教学设施较落后,而且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对体育教学的态度都较为随意,教学过程中,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不但枯燥、实用性较差,而且体育老师给予的重视程度不够,大学生吸收效果不佳。其实,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没有考虑到学生体育方面的兴趣爱好,没有意识到应当增强大学生对体育方面的认识,这使得每位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相对薄弱,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也不高,没有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学生没有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如果要学生通过体育锻炼,身体和心理都得到锻炼,应当重视大学生对体育知识的理解,培养他们的体育意识,发展他们体育方面的兴趣爱好。

 3大学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3.1大学体育教学的目标的改革与创新

 教育改革的步伐正在加快,高校体育教学也应该作出改革,那么大学体育教学的目标也应当改革和创新。大学体育教学的目标应该是通过体育教学,大学生掌握体育运动的知识,并且学习到体育运动锻炼中的一些技巧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意思,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为了准确的落实大学体育教学,应当注意以下两方面:

 (1)避免“快乐体育”的误区,“快乐体育”的快乐来源于体育运动过程中的幸福感,但是并不意味着大学体育老师在上体育课程的时候才去放羊式的教学方法,使得大学生在体育课程中难以掌握到体育知识,并且忽略了健康第一的体育课程要求。

 (2)所谓的“终身体育”和“创新体育”应该得到推广,但是高校体育体育教学中的“健康第一”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就是“终身体育”和“创新体育”,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健康第一”的教学要求应该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其中一个阶段,高校体育的理念应该是让大学生展望未来,进行体育锻炼,这是培养体育锻炼意思的好方法,而“创新体育”应该注重体育锻炼设备的创新,利用较为先进的体育技术和设施,对大学生的活动能力的培养和体育锻炼得到更好的协助,然而,让许多学校仍然缺乏这方面的认识,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应该认清这个教学目标。

 3.2大学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

 大学体育教学的目标影响着体育教学的内容的编排,因此,以上的分析中对大学体育教学的目标作出清晰界定后,大学体育教学的内容也应该作出相应的改革和创新。一方面是理论方面,当前的体育教学的理论内容应该渗透更多的人文理论,使得大学体育教学更加能够激起大学生的体育运动的'兴趣;另一方面是实践方面,传统的大学体育教学项目已经没有办法满足到大学生的需要,比如健美操、体育舞蹈等项目是当前社会上流行的运动,但是不能够完全的按照俱乐部模式来教学,都应该编排一个完整的教学和发展方向,满足大学生的需求的同时,更好的得到锻炼。

 3.3大学体育教学活动的改革与创新

 以大学生的兴趣为导向的体育运动的学习模式——俱乐部教学模式,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较为流行,但是俱乐部教学模式跟根据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来分成不同的俱乐部,这样容易导致参与各俱乐部的学生的人数不均匀,由于现有的场地和设备条件不一,也容易出现教学效果不佳的现象。所以,建议在大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取分层次的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把俱乐部分成两层次,基础型和提高型,大学生根据自身的运动技能情况和身体状况,参加合适的俱乐部。具体的实施可以在每个学期的第一周公布体育教学俱乐部的相关信息,并且提供课程目的、课程大纲,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自己需要的体育俱乐部。

 3.4大学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大学的体育教学是通过身心活动实现的教育行为,应当让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快乐和自主,让大学生体验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让大学生养成体育运动的一种习惯,如此一来,才能够使得他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使得大学体育跟大众体育衔接起来。因此,在对大学体育教育的教学评价中,应该弱化分数的影响。大学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可以在体育俱乐部的教学过程中,依据不同学生在不同阶段设置相对应的考核内容,使得大学体育教育评价体系应该是一种动态的、整体的活动,这个评价体系应该围绕学生进步度来评价,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使得大学体育教学的评价体系是起到导向和质量控制的效果,而不是为了取得更高的学分。

;

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大众健身科学化研究

摘 要:从大众健身科学化概念入手,客观地分析了大众健身科学化的具体要求,指出科学健身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区别对待大众健身与竞技训练、健身人群的差异性和年龄特征,建立科学的健身监控方式。在健身过程中,运动项

目选择要科学;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和运动频率的设置要科学。建立科学的营养和恢复模式。

关键词:大众健身;科学;科学化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种种“现代文明病”成为威胁人

们生命安全和健康的头号杀手。前苏联学者摩拉罗夫研究结

果显示,1870年时人体因体力活动所消耗的热能占总能耗的

90%,而约100年后则连1%都达不到[1]。虽然人们已经认

识到通过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就可以有效地促进身体健康水平

的提升,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在对如何科学地健身这一关

键问题的认识却存在着较大的偏差,这就导致了人们健身结

果的不尽如意。那么,如何根据大众健身这一特殊的体育活

动特点和目的达到科学健身的要求,是一个值得研究同时也

是必须首先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

1 对大众健身科学化的基本认识

111 科学化的界定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现代科学的

发展趋势是一方面学科继续分化,对世界各方面的研究不断

深入、细致;另一方面,各种科学不断相互渗透,紧密地联系在

一起,实现高度的整体化[2]。科学排除了一些不正确的认识

干扰而形成“正确的知识”,其本身就是“正确”的“,合乎科

学”“、有科学性”等词汇的表达就成了具有“正确内涵”事物的

一种表述方式。很显然,科学化是一个合成词,是由“科学”与

“化”构成的。在《辞海》中“,化”是指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

如绿化、大众化[3]。可见“,化”是一个过程,一种转移。根据

这样的词义,可以将“科学化”理解成为某事物逐渐地转变成

为一种更具有科学性的状态,即一种“正确”的状态。

112 大众健身科学化的基本前提

首先,正确的体育意识的建立是大众科学健身的起点。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

过程的总和。体育意识实际上是体育文化修养或体育文化水

平的反映,正确的体育意识则是人们在对体育本身正确认识

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观念的总和,这些观念是引导人们合

理地从事体育活动,并合理地指导人们如何进行体育活动的

实践理论和思想基础。

其次,大众科学健身意味着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健

身者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在大众健身方面可以应用计算机

中一条著名的原理———“垃圾输入-垃圾输出”(Garbage in-

Garbage out)。其含义是说,尽管有一个好的模拟模型设计,

如果输入的数据背离现实很远,这个模拟模型也不会给你输

出有现实意义的模拟结果。这个原理同样也适用于大众健身

活动。如果大众健身活动没有科学的指导方针和正确的健身

方法来指导体育运动,那么必然会带来不良的锻炼效果。这

样试图通过体育运动来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愉悦身心这一根

本目的也将无法实现。因此,大众科学健身就意味着“合理输

入-有效输出”模式的建立。换言之,这个合理的输入就是人

们必须在科学指导下进行健身。

第三,只有大众科学健身观念成为人们的共识之后,大众

健身科学化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科学化是提高大众体育活

动质量的关键。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已经开始从传统的只重数量,不考虑质量的盲目健身意识向科学健身

的现代健身意识转变,科学健身已经成为大众参加体育锻炼

的共识。

最后,大众科学健身必须得到的大力支持。20世纪

90年代以来,我国逐渐重视对大众健身活动的科学性指

导工作,培养了一大批社会体育指导员,这为大众健身的科学

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原国家体委于19年在推

行中国成年人体质测定标准的基础上,在全国19个省(区、

市)建立了成年人体质监测中心和150个监测片、436个监测

站,并首次对18岁至60岁的成年人进行体制测试与评定,逐

渐完善我国国民体质测定系统,加强了国民体质监测和科学

健身指导。2000年又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3岁至69

岁的中国国民中开展体质监测工作,以获取世纪末中国国民

体质状况的基本数据,以利于群众健身的科学指导,改进和增

强国民体质。为了满足群众性健身活动的需求,在全国征集

并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华体育健身方法》1-4卷,向社会推出

177种健身方法,同时编制推广了第八套广播体操,为引导广

大群众科学健身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国家体育总局对科学健

身高度重视,组织培养了社会体育指导员。截止到2001年,

全国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已有18万余人,他们是指导大众进

行科学锻炼的有力保证。

2 大众健身人群特殊性对科学化的要求

211 合理区分竞技训练与大众健身的不同要求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忽视了对大众体育进行专门性的科

学研究,导致人们习惯于以竞技训练理论为标准来指导大众

健身活动的开展。众所周知,竞技运动是以获得优胜为根本

目的的一种体育活动方式,其基础是对运动员进行非常规的

训练。这种训练要求运动员必须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不断地

打破自身运动的极限,使身体在不断地超越极限的过程中获

得非常规的运动能力的提升。因此,作为这种训练的必然结

果之一的运动损伤是经常发生的,尽管人们也思考如何尽量

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

而大众健身则恰恰与此相反。大众健身的根本目标是有

力地促进身体健康水平的提升,并要尽可能地减少任何形式

和程度的损伤。所以,二者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样,以竞技

训练的基本理论来指导大众健身活动,而不考虑被指导对象

的差异性,就必然会造成不合理结果的发生。因此,大众健身

与竞技训练的差异性,就客观地要求人们必须将二者合理地

区分开来。

212 充分考虑不同健身人群的差异性

大众体育的宗旨便是鼓励全民健身,以提高全民族的整

体素质。从当今东西方大众体育的发展现状来看,女性和老

年人参加大众体育的人数急剧增加,一些社会地位、经济收

人、文化程度较低的群体参加体伐搐侈短侬的畴痊川花育活动人数的比例在逐渐增

大,家庭体育、伤残人体育、大众体育的科研工作以及加强与

国际合作和协调等工作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现在我国

大众体育发展的趋势有以下8个方面:大众体育推广的普及

化、健身的科学化、管理的法制化、产业的市场化、活动的多样

化、投入的扩大化、组织的网络化、群体的老龄化。这些发展

趋势使得大众健身更加完善。在发展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科学

的指导思想和健身原则,保持健身的科学化才能达到理想的

锻炼效果。

大众体育将向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科学化方向发展。高

科技的竞技体育必须以科学为腾飞的翅膀,大众体育同样也

不能离开科学。诸如身体锻炼的生物学基础,生理、心理基

础,身体锻炼的原则、方法、内容,运动处方的确定和实施,身

体锻炼效果的评定,不同年龄的群体参加体育锻炼应注意的

事项等都有很强的科学性。任何不讲科学的蛮干都可能导致

运动损伤和事故,而有违于大众体育的锻炼宗旨。

213 充分考虑健身人群年龄的差异性

人体发展是有阶段性和程序性的连续过程,各个阶段间

存在着明显的“质变界点”。正是这一“质变界点”把人体发展

过程分成了婴幼期、儿少期、青年期、中壮期和老年期,而各个

时期身体内部发展的速度又具有不等衡的特点。不同时期的

健身任务不尽相同,而完成不同任务则需要使用不同内容和

性质的方法。终身体育也决非是学会某一运动技术,而后使

用终身。

儿少期的骨骼、肌肉富有弹性,心脏功能发育不全,神经

兴奋与仰制过程不均衡。兴奋过程占优势,有意注意持续时

间较短。健身的主要任务是促进骨骼、肌肉和心肺功能的生

长发育,改善神经系统活动过程,促进兴奋与仰制过程的均衡

发展。完成这一任务的体育方法是将健身练习要素组合成游

戏类的项目,用“间歇锻炼、巡回锻炼”的方法进行定量练

习。

老年期的骨骼、肌肉弹性差,心肺功能下降,神经系统活

动仰制过程占优势,有意注意时间持久,健身的主要任务是维

护机体正常机能改善神经系统活动的均衡性,延缓机体衰老。

完成这一任务的体育方法则应该是选择太极拳、气功等传统

的体育项目,用“连续锻炼、重复锻炼”的方法进行练习。可

见,人体不同发展时期生命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健身方法也必

须适时变更。无视这一基本原理,滥用方法,其结果必然是事

倍功半。以往在学校体育中使用“成人化”方法所带来的历史

教训可谓不浅,应引起足够的警觉。

214 建立严格的健身监控方式

大众健身一般都是自发的,缺乏合理而统一的健身指导。

从健身的科学化来讲,大众健身应当在一定合理的模式中进

行。首先,应当对健身者的健康情况做全面的检查,对身体机

能情况做科学的测试,以发现身体是否有不适合运动或限制

运动的疾病或机能障碍;其次,在检查和测试的基础上,在专

业人员的指导下制定科学的运动处方,牢记运动中的注意事

项,保证健身活动安全、高效地进行;再次,运动中应加强对身

体各项指标的监控,保证健身按照进行;最后,应对身体

的各项健康机能指标进行定期检查和测试,以检验健身

的合理性和健身效果,修订或制定下一阶段的运动处方,开始

下一个健身过程。

3 大众健身过程要符合科学原理

311 大众健身项目的选择要科学

健身时,只有选择适宜自身特点的运动项目,才能达到增

强体质祛病强身的目的。例如,脑力劳动者易患神经衰弱症、

高血压、消化不良、便秘等疾病,因此可选择那些促进脑细胞

发育,提高心血管功能的项目,如爬山、打拳;身体肥胖的人,

行动不便,运动时易引发关节炎和韧带损伤,可选择强度小,

灵活轻松的项目,如步行、慢跑、骑自行车等;老年人因生理机

能减退,抵抗力下降,应选择步行、慢跑、气功、太极拳、交谊舞

等;女性要考虑分娩,经期等,这期间不宜选择强度较大的项

目,除此之外应选择可以加强腹肌和防胖减肥的项目,如仰卧

起坐、抬腿扩胸、体操、跳舞等。另外,大众健身在内容的安排

上也要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符合运动的一般规律。人们健

身应当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舒缓到激烈再到舒缓,由小强度

到较大强度再到小强度的顺序来安排,才能保证健身效果,保

证运动过程中身体不会受到伤害,真正达到健身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有一些运动项目不适合健身选择,如兔跳、

马拉松和足球运球突破下底传中之类的运动。有文献报道:

兔跳练习有可能会导致腓骨疲劳性骨折。人体解剖学的研究

表明:半月板嵌于膝关节股骨内外髁和胫骨平台之间的纤维

软组织,具有吻合关节及缓冲功能。屈膝状态下大小腿扭转

超出生理范围时会导致半月板边缘撕裂。足球运动员膝关节

损伤中,运球突破下底传球中时因支撑腿膝关节扭转致使半

月板损伤的发生率为68%。这说明虽然有一些项目在竞技

比赛中具有很高的价值,但如果作为健身练习手段使用,则很

容易造成身体的损坏。因此,健身练习手段的设计与选择必

须符合人体形态结构的客观实际,严格遵循人体运动的规律。

312 运动强度和运动量设置要科学

适宜的运动强度,是健身运动定量化和科学化的核心问

题,也是取得健身效果与安全性的关键。如果设定出现错误

即使选择的运动种类适宜,那么也难以达到健身的目的。因

为强度太小起不到健身的作用,强度太大持续时间过长,会使

身体陷入危险状态,体弱者甚至有致命的危险。因此健身运

动中确定运动强度至关重要。

关于健身运动强度阀,各国学者的建议尚不一致。美国

的COPPER(1990)认为50%~80%VO2max较为合适。日本的

野元隆同则认为VO2max的60%为运动强度阀,低于60%无健

身效果,80%以上的效果极差。多数学者研究认为,最适宜的

运动强度为60%~75%VO2max,即心率130~150次/min。对

健身者来说,在次强度范围内运动,不管年龄大小有无心脏病

都是安全有效的。心率常是控制运动强度简易而可操作的指

标。为了精确地确定适宜心率,须做极限或症关限制性运动

实验,以确定最大心率然后取最大心率的60%~85%为运动

适宜心率,约相当于57%~78%VO2max。国内研究认为,健

身运动的最佳负荷价值阀为脉搏120~140次/min,中老年、

体弱者可控制在100~120次/min,超过或不足此值都不会取

得较好的健身效果。

此外为保证每个健身者都能安全有效,心率还应该根据

个体情况进行调整。如身体状况欠佳时,强度取120次/min,

身体情况良好时,心率取140次/min。青少年选用心率130

~150次/min,中老年人100~130次/min。开始锻炼时,心

率可选用“160-年龄”,锻炼几个月后,心率可选用“180-年

龄”。

313 运动持续时间和运动频率设置要科学

要想达到理想的健身效果,所选用的运动项目要具有一

定的强度,同时运动必须持续一定的运动的量(运动量=运动

强度×运动时间),才能使机体的呼吸、循环得到有效的刺激

使人体各种生理功能都能充分的调动起来使肌体产生新的适

应。健身锻炼常选用有氧运动20~60min,按运动强度及身

体条件决定必要的运动时间,一般来说健康成年人宜用中

等强度较长时间的运动,体力弱而时间充裕的人用小强度

长时间的配合,日本体育科学中建议用三种中等运动量来

衡量,即15min-70%VO2max,30min-60%VO2max,60min-

50%VO2max。运动频度指每周锻炼的次数,国内外学者研究

表明每周安排3~5次运动,间歇进行,即可取得最佳的健身

效果(如果每周3次锻炼,可安排隔日一次,如果每周5次锻

炼,可安排星期三、日休息)。其生理基础与机体需要不断刺

激和超量恢复有关运动生理研究提示,运动后体内各种物质

恢复的时间不一,但总体的超量恢复可能在锻炼间隔1天时

出现,所以在集体超量恢复时进行再次锻炼,使营养物质再度

消耗锻炼后再度超量恢复。如此不间歇锻炼能促进体制的不

断增强。

4 科学的营养与恢复模式

健身的主要支柱是运动锻炼,运动健身的基础是营养。从

生理学的角度看,人体运动是异化过程,运动消耗人体的能量,导

致人体能量和其他物质的损耗,人体内环境的平衡受到破坏。而

人体内物质和能量的恢复或超量恢复是同化过程,这一过程是在

运动后开始。因此在适度的运动后加强营养元素的涉入,如蛋白

质、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E、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镁和铁

等。还可以适当地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涉入,如面食、米饭、饼干、

麦片或低脂酸奶等。补充营养元素才能使人体充分恢复达到健

身理想效果。这种方法是利用异化作用得出同化作用的优势,人

体体质和机能才会得到提高和增强。

在运动后营养补充的同时,合理地恢复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者之间应该是和谐统一的一个整体。一般说来,合理地恢

复主要体现在运动后疲劳的被动消除和积极性消除方面。所

谓的疲劳的被动消除,是指以休息的方式来缓解身体疲劳,使

身体的机能能够得到有效的恢复;所谓的积极性疲劳的消除,

是指仍然以运动的方式来促进身体疲劳的消除,尽快地恢复

身体机能。当然,积极性消除所用的运动必须在运动强度

和运动量方面进行严格的控制,一般以微微感觉到出汗为标

准。这样,通过营养与恢复协调统一地进行,必然会使得健身

的效果更为明显。

参考文献:

[1]熊斗寅.比较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2]简明社会科学词典编辑委员会.简明社会科学词典[M].上海:上

海辞书出版社,1985:762.

[3]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208.

[4]乔玉成.运动处方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J].体育学刊,2000(4):

7

28.

[5]吴忠义,扬丽华.略论体育健身理论的科学基础—兼谈健身练习

手段、强度、负荷及方法[J].体育学刊,1999(4):729.

[6]韩雨梅,闫守扶.运动营养补充品发展现状[J].中国体育科技,

2003(6):21222.

[7]陈 琪.健身运动负荷控制指标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0(4):84286.

[8]赵东平,徐玖平.新时期体育在提高人的健康素质中的作用[J].

四川体育科学,2004(9):1102111.

运动补液重要性的文献综述: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

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论文关键词:学校 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

 论文摘要:学校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窗口,对学生的健康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体育的教学与训练,不仅能锻炼出健康的身体,更能解决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从而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是人体健康的三大要索之一。从狭义上讲,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和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的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同步。由此可见,心理健康至少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是具有积极的适应与发展的心理状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全面提高青少年的身心素质是学校、社会、家庭和个人的迫切要求,也是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因此,学校体育教学在加强对学生身体锻炼的同时,应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

 

 一、教学活动和运动锻炼是发现学生心理障碍的重要手段

 

 体育教学是进行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传授过程。这个过程学生所表现出的各种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学生在学习过程和身体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情、意志等外在表现是其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只要教师细心观察,很容易发现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在的动作过程中很容易看出其存在的心理缺陷,比如,在篮球比赛过程中,有的同学想传球又想投篮,结果延误时机,导致传球不到位或投篮不进,这说明该名同学心理紧张。因此,通过体育教学活动能发现学生的某此心理障碍和缺陷,从此种意义上来说,学校体育教育成了学生心理健康与否的检测表。

 

 二、体育锻炼能使紧张的情绪和抑郁的心情得以宣泄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竞争性的增强,人类需要一定的宣泄求得心理健康平衡,这宣泄的最佳方式就是体育运动。现在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压力范围亦越来越广,不仅承担着自己学业的压力和就业的社会压力,还承担着父母望子成才的家庭压力和人际交往的情感压力。众多压力使学生的心灵空间变得狭小和闭塞,极易形成心理疾病,甚至犯罪。而体育运动的刺激性、宣泄性和冒险性,使它成为宣泄情感、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之一。体育运动能有效地改善情绪,为郁结的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有效地宣泄坏心情,尤其是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能被升华或转移,使激烈的情绪状态在体能的消耗中逐渐减弱,最后平静下来。研究表明,有氧运动练习对有抑郁和焦虑的个体有积极的影响。

 

 三、体育竞赛活动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优良品质

 

 学校通过体育竞赛这一特殊的活动形式,在裁判公平、公正的执法下,以身体的运动能力和技能优劣进行挑战,超越自我。在不同的项目比赛中,心理素质的要求程度不同,比如乒乓球,要求心理沉着稳定。心理素质差,易导致心理紧张,从而导致肌肉僵硬,这必然影响技术水平的发挥。而田径项目中的长跑项目则更要求运动员的耐力和毅力。体育是一种竞争,在竞争的过程中体验每次成功的喜悦,同时在挫折与失败中得到锻炼,克服困难、不屈不饶的良好意志品质得到增强。另外,体育竞赛是在严格的纪律与规则下进行的,包含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既合作与竞争,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体育群体活动是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方法

 

 心理学家认为,?适应?和?发展?是人类的两大任务。某一特定适应水平随着个性生理环境的变化而发展,当原有的适应平衡被打破时就需要有高一级心理机能和个性品质才能适应。而高一级的适应就是发展。体育运动具有群体性和公开性,体育教学是以班集体的形式进行的,且主要是在户外,在体育群体活动中,有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交往和互动,人际交往具有一定的'群体多向性。在群体运动中乐意与同学、老师交往的同学一般具有广泛的人际关系,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喜人之喜,优人之优,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社会文化角度来看,群体活动是社会活动的一种模拟,体育精神是现代社会精神的缩影。在老师的引导教育下,学生通过这种体验去认识体育、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并将这种认识升华到一种信念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为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做准备。

 

 五、体育教学活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意志力的提高

 

 随着现代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学生从小受优越条件的影响,缺少艰苦环境的锻炼,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养成了怕苦怕累、意志力薄弱的脆弱品质。体育运动在培养学生意志力方面有着得人独厚的条件。体育活动一般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等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时,既要经受风吹日晒,又要承受皮肉之苦和失败的打击,这个过程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体育教学活动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体质,更能有效地磨练他们的意志。

 

 六、不同运动项目对不同心理缺陷所起的调适作用

 

 体育锻炼不仅培养健康的体魄,更能培养健全的心理。作为调适心理缺陷的手段,体育教学应有、有针对地进行,对不同的心理疾病取不同的体育项目治疗,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同时还要考虑到参与者的兴趣爱好,这样才能起到显著的效果。经常参加缓慢持久的项目,如太极拳、瑜咖、慢跑、射击等,能帮助遇事急 躁 、感情冲动的人调节神经活动,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经常参加公开的激烈的体育比赛项目,如足球、篮球、排球等,能帮助遇事紧张、发挥失常的人调节心态,沉着、冷静地应付各种临场突变,?久经沙场?后,遇事就不会过分紧张。如果经常参加挑战性的项目,如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跨栏、跳高、击剑等,能有效地消除优柔寡断、忧郁不决的性格。

 总之,学生健康问题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学校体育不仅在健身方面,更在健心方面和适应社会能力方面对学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和运动锻炼能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障碍或心理缺陷。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训练过程中多注意学生的心态,并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治疗。建议高校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标准与体育学科的特点有机结合并具体化,制定出适合各种学生群体、各个年龄阶段、具有一定信度和效度的心理健康检测和评量。

 

 参考文献:

 [1]王俊婷.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分析[J].平原大学学报,2004,21(4).

 [2]周长江.中专体育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18(4).

 [3]王玲红.职业中专学校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有效途径[J].现代企业教育,2009,(3).

相关论文查阅: 大学生论文 、 工商财务论文 、 经济论文 、 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

一篇1000字的论文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7-000-01  摘 要 运动时,身体为了提供足够的能量,新陈代谢的速度会加快。可是,由此产生出来的能量,只有小部分是用于运动动作之中,而70%的能量却化作了热能。这些热能必须有效地排出体外,否则,体温过高会导致永久性的伤害。一般来说,运动量愈大,流出的汗水便愈多,流汗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5-2.5L不等。随着运动医学和体育科学研究的发展,人们对补液、补糖与运动能力和健康有了新的认识。大量的科研结果证明,补液不仅只是长时间、耐力性运动项目所需要的,而且是短时间、大强度、间歇性运动项目所不可缺少的。

关键词 运动 血液 体育

一、基本原理

在一般情况下,人对液体的需求量是约50ml/kg。如果某人的需求量是2400ml,那么,有约800ml来自饭菜,约1300ml来自饮料,约300ml来自新陈代谢。主要的消耗方式是:约1400ml通过尿,约500ml通过皮肤,约400ml通过呼吸,约100ml通过粪便。

液体输入和输出的主要途径是饮水和排尿。当液体损失达到身体的2%时,工作效率明显降低。当水分损失达到1 L时,人才感到口渴。人在负荷的情况下,出汗、新陈代谢和维持细胞系统的平衡都需要更多的水。在负荷时,一般有1L的液体作为汗水排出。当温度高于20℃时,排汗量将增加到1.5L。尿的情况也反映了人对液体需求的情况。一般情况下,人每天排尿5-6次,尿色淡黄。当排尿数量减少时,尿色变深,可能是缺水所致,应补充足够的水分。

二.国内研究

(一)运动前

一般在运动前3O-12Omin补充水分约300-500ml,这样可以帮助减缓体温升高,提高体内水分的贮备,减轻运动时的缺水程度.预防运动中出现脱水的情况.在特别热的天气里.还需额外补水250-500ml。注意这一阶段的补水量不能过多,因为大量的水贮留在胃中,会使人感到不适.大大降低了运动能力。

(二)运动中

在运动的过程中,可以每隔2O-3Omin补一次水,每次约补15O-200ml。需要注意的是运动进行中补水要讲求量少多喝.大量水分进入血液中会增加心脏负担,对身体不利。再者,喝多排多,使得大量盐分流失.破坏了血液中盐的平衡,很容易增加身体的疲劳感,引起肌肉痉挛。如果你参加一个半小时左右的健身运动,就需要在运动过程中分次补入15O-300ml水,可在每次组间休息时喝水,每次饮水量不超过1OOml。如果运动时间持续2-3h,最好还能及时补充糖分以免出现低血糖,因此选择一些甜的饮料.如掺水的果汁;如果运动超过3个小时,就需要在运动中分次摄入500ml左右的水.而且要准备一些水果。当然,针对不同强度的运动,补水量也要适时调整。比如高温瑜伽,在温度高的情况下身体的水分蒸发得特别快,一定要带足1000-2000ml左右的水进入热瑜伽房,以免引起脱水。

以马拉松运动来说,如运动员要完全补充流汗所失去的水分,便需要每6-8min或每公里路程喝一杯水。可是,对大部分人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因为运动会压抑口渴的感觉。如果运动员单凭口渴的感觉来补充水分,他们的血流量便会减少8%-10%,从而影响了运动表现,所以,有的补充水分方法是必须的。

(三)运动后

剧烈运动后及时纠正脱水和补充能量可加速机能恢复。有效地恢复运动中丢失的体液应包括液体的总量和电解质两部分。当补液量大于出汗量时,如补液量是150%的失汗量,体液才能很快地达到平衡。补液中钠含量的高低也会影响补液的需要量。当钠浓度高时,尿量会减少,因为钠离子在体内能抓住水分,从而帮助体液的恢复,减少补液量。但是,钠浓度太高影响口感,减少液体的摄人。

应补液的总量可由体重恢复的情况估计,补液仍以少量多次为原则,不可暴饮。一次大量喝水,只是一时抑制口渴感觉,但会增加排尿和出汗,使体内电解质进一步丢失,增加心、肾负担,稀释胃液,延长恢复时间。运动后的体液恢复以摄取含糖——电解质饮料效果最佳,饮料的糖含量可为5%- 10%,钠盐含量30-40mg当量,以获得快速复水。不要用盐片补钠,盐片会刺激胃肠道,加重脱水,还可引起腹泻。

三、补液的成分

体育运动过程中应补充什么液体,前人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有的已取得共识,例如应在液体中包含有电解质、能量物质等。还有的学者将补液与我国传统的中医研究相结合亦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例如,李香华等通过研究发现补充猕猴桃汁饮料对大强度运动时机体免疫功能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推测可能主要是高含量的维生素C、猕猴桃碱及微量元素锌和硒联合作用的结果;吴纪饶等研究发现服用复方白蚁制剂能明显提高血浆SOD酶的活性,从而抑制运动时体内自由基的生成,同时得出如果系统服用复方白蚁制剂能有效延缓运动性疲劳的发生,加速运动后机体若干生理生化指标的恢复,从而有明显的抗运动性疲劳作用的结论;廖冠群等人研究的结果表明:田径运动员集训期间服用活血皇浆能增强身体工作能力,加快运动性疲劳的消除。

所以运动饮料成为了运动补液的首选。运动饮料指添加了钾、钠、钙、镁等电解质成分和少量糖、维生素等的饮料。是专门为运动员设计的饮料.对运动后恢复体内水的平衡有帮助。剧烈运动时,饮料中含有一定浓度的糖可以为运动提供一些快速的能源物质。如果是参加运动量大、时间较长的运动时可以饮用运动饮料。而对于心脏病和高血压患者来说,运动饮料所含的钠元素会增加他们机体的负担,引起心脏负荷加大、血压升高,不宜多饮用含钠盐较多的运动饮料。此外.运动饮料含有一定量的糖分对于运动瘦身一族也不适宜

参考文献:

[1] 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 体能与营养恢复[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7.

[3] 王鹏.运动补液[J].时代体育.2009(8):47.

如何充分发挥中考体育的作用,促进体育教学

探究体育运动中出现运动损伤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

摘要:在学校中,体育活动是锻炼学生身体,促进学生健康发育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是在运动中,由于其特殊的身体活动性,在一些原因的影响下经常导致身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锻炼身体、增进身心健康的作用没有起到,反而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带来了影响,甚至造成一定的不良心理影响,为了更好的避免和减少损害事故的发生,在此,对引起损伤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做一些探究。

关键词:体育运动 运动损伤 原因 预防

在学校中,学生无论是对于体育课或者是体育活动都是充满了,他们渴望在运动中体现自我本能,展示发扬个人魅力,敢于接受挑战困难,但是往往在很多时候,由于种种原因而造成了身体受到一定的损伤按照不同的分类来说,常见的有:(1)按损伤组织的种类分,如肌肉肌腱损伤、关节囊损伤和韧带损伤、骨折、关节脱位、内脏损伤、脑震荡等。(2)按损伤的轻重程度分伤后不丧失工作能力的为轻伤;伤后失去工作能力24小时以上、需在门诊治疗的为中等伤;伤后需要住院治疗的为重伤。(3)按有无创口与外界相通分,伤部皮肤与粘膜破裂,窗口与外界相通,有组织液渗出或血液自创口流出,称为开放性损伤,如擦伤、刺伤等;伤口皮肤或粘膜完整,无创口与外界相通,损伤后的出血积聚在组织内,称为闭合性损伤,如关节韧带扭伤、肌肉拉伤等。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较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进行体育运动时思想上不够重视 运动损伤的发生,常与体育教师和体育锻炼者对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认识不足或麻痹大意有关,可能平常不重视安全教育,在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比赛中没有积极取各种有效的预防措施。发生运动损伤后,亦不认真分析原因,吸取教训,使伤害事故不断发生。

2 教师的指导方法出现错误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到了主导的作用,他们进行传授,进行培养,但是,由于一些方面的疏忽,经常导致运动损伤的出现:

2.1 准备活动不合理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规律,当准备活动的安排不合理时,用力过猛,速度过快,违反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容易引起肌肉拉伤和关节扭伤,如进行篮球比赛时,没有进行足够的准备活动,准备活动没能起到热身的效果,导致有的同学在比赛一开始不久就出现扭伤,拉伤等情况;

2.2 技术上的错误 技术上的错误,容易引起学习者造成损伤。例如,做前滚翻时,因头部不正而引起颈部扭伤,篮球排球传接球时,因手形不正确引起手指扭挫伤;投掷手榴弹时,姿势错误出手,容易引起肌肉拉伤;

2.3 组织方法不当 在教学和训练中,由于学生过多和教师缺乏正确的示范和耐心细致的教导,经常会导致一些学生在运动中造成损伤,例如有一堂体育课,教师组织进行迎面接力赛,学生的热情很高,参与欲望也很强烈,但是在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距离过近,而且地面很粗糙,当学生进行接力竞赛时,不可避免的发生了碰撞,倒地以后膝关节位置及手臂的皮肤造成大面积的擦伤,本来很好的一节课也许就会在学生的痛苦呻吟中结束。

3 场地设备的缺陷 运动场地的缺陷,是导致运动损伤的一个重大因素,一般来讲,跑的场地要求平整,跳跃的场地要求落点区域有一定的缓冲能力,投掷的场地一般需要设置保护网,但是在现阶段,很多学校的运动场都没能达到标准,尤其在一些山区边远学校,学生经常在不符合条件的场地上进行运动,强身健体的效果没有起到,反正对身体造成了伤害,如跑步时由于跑道的不平整而扭伤了脚踝,跳远的时候沙坑中的沙不够量而造成身体与地面的猛烈碰击,投掷铁饼或标枪时对围观人群造成伤害等等。

4 诱导原因 各项运动都有它自己的技术动作特点,使身体各部位的所承受的负担量不

同,若训练方法不当,容易引起负担较大的部位受伤,如篮球运动的技术特点是滑步防守和进攻,急停、上篮等,膝关节经常处于半蹲位发力或扭转活动,易引起髌骨劳损。

参加体育锻炼是为了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是如果在体育锻炼时,不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就可能发生各类危害事故,轻者影响学习和工作,重者可造成残疾甚至危及生命,给人带来不应有的损失,也严重地防碍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并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因此,积极预防运动损伤对进行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开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要预防运动损伤,应注意以下几点:(1)加强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是关键,有了保护和自我保护意识,才能从最基本的问题入手,从更大、更宽的面来预防运动损伤的出现;(2)合理安排教学、训练和比赛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和运动技术水平、认真研究教材、估计那些动作不易掌握和那些技术动作容易发生损伤,做到心里有数,事先取相应的预防措施;(3)认真做好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的量,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训练或比赛的情况而定,一般来说,兴奋性较低、运动持续时候较短或天气寒冷时,准备活动的强度可稍微大些,时间可稍微长些,相反,运动持续时间长或天气炎热时,准备活动的强度应小些时间可短些,。准备活动的量,以身体感到发热,微微出汗为宜。准备活动结束距正式运动之间的时候不宜过长,以1至4分钟为宜。(4)加强易伤部位的训练 例如,为了预防髌骨劳损,可用|“站桩”的方法。(5)加强保健指导 要认真做好运动场地、器械设备的管理和安全卫生检查,对以损坏的场地设备要及时维修。禁止穿着不合适的服装和鞋子参与运动。加强体育保健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提高遵守体育卫生要求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 人民出版社

《学校卫生学》 西南师大出版社

《体育保健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关于乒乓球的论文_乒乓球运动价值论文

如何充分发挥中考体育的作用,促进体育教学 1、前言 中考体育是为促进和激励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使其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有效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中考体育的实施,对推动和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体育课教学中仍普遍存在考什么练什么的问题;教学内容的连贯和统一仍然是我们急需深入思考的;如何调动各种教育促进学生的体育学习也时刻在困扰着我们如何充分发挥中考体育的作用,促进体育教学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1 调查法:以问卷,访问等形式进行调查。 2.1.2 资料法:收集相关研究资料,进行比较 2.2 研究对象 韶关市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 一、中考体育的实质。实施中存在利弊。 中考体育是为促进和激励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使其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有效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实施体育中考不仅推动了学校素质教育的进程,也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一项措施。学校因此重视体育教学,体育教学时间也得到充分保证,同时激发广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也调动我们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但是 面对升学率以及用学生体育中考成绩来评价,有些教师却将体育中考变为体育教学的“指挥棒”,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练什么,压制学生死练、硬练,一味追求体育中考成绩。体育中考一旦结束,体育课也随之停课。体育中考成为了应试教育的产物,这对发展学生的身体很不利。学生的考试项目仅占学生发展身体素质很小的一部分。 二 、中考体育与体育教学的关系 正中考加试体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成为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代新人的重要措施。 现在许多地方,体育中考成绩都是由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组成,其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平时锻炼同时也给体育教学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现在大多数地方都已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那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测试成绩来评定学生的平时成绩。如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达优秀级的学生得5 分、达良好级的学生得4 分、达几个级的学生得3 分、不及格的学生得2 分,并为免试学生定一个得分标准。现在普通的现象是;考什么、教什么、练什么。而许多教师并不重视中学生应该掌握的技能、技巧,学生也根本不去练,虽然这些项目对学生有很大的锻炼意义,但就因为它不考、和学生的分数不挂钩,所以学生和教师都不重视。中学生处于生发发育高峰期,身体素质的发展应该是全面、均衡的。现在有的地方规定体育中考的项目,或是从几项中选其中某一项,且只练中考项目,其余的体育项目都不练。 这样以来,对学生的要求偏低,锻炼项目太少,学生的素质就得不到全面发展。 由于现在新课程对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不作统一要求,对于教材的选择有很大空间,教师很可能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因此,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可在新学期开学伊始,宣布体育中考的项目范围,这个范围应该包括体育教学的基本内容。如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基本内容。初三体育中考时分类随机抽取,抽到什么项目就靠什么项目。虽然这对组织者来说比较麻烦,加大了工作量,但对于学生来说,就不可能投机取巧,而必须全面锻炼。 三、在中考体育项目中,体育课教学的困难和成功经验 学生对中考体育的认识不够,造成平时训练不积极,身体素质较差。体育考试项目,无论哪一项,决定成绩的主要因素是全面素质而不是单一素质、身体素质包括力量、耐力、速度、柔韧、灵敏协调性五种。跑的项目对下肢力量、速度和耐力要求较高,投掷项目对上肢和腰部力量和全身力量和全身协调性较高。篮球运球对移动速度和球性要求较高。引体向上和仰卧起坐对腰腹肌要求较高,每个项目同时又与其它各种素质紧密相联,若要提高全面素质,就必须增加运动负荷,加大训练强度 ,只有强度上去了,学生的心肺的功能才能够增强,肌肉才能够得到全方面发展和循序渐进的锻炼原则,认真的制定可行,科学的安排运动量,合理的组织考前训练,努力使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都得到提高。我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 想,与“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接轨,为使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各个方面的锻炼和发展,运用了“成功教学法”,即在各项身体练习中每位学生通过“成功教学法”练习,都有成功的机会,来满足每位学生对“成功” 的喝望,从而向练习目标迈进。 四、在中考体育中、利用学校、家庭、学生三方的力量等促进学生的体育学习 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启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近几年来,体育中考的改革不仅推动了学校素质教育的进程,也提高了学校体育的地位以及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促进学校、社会和家长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关心和重视, ,促进学校、家庭、学生三方的力量等促进学生的体育学习。 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机能,增强学生的体能。体育中考给学校,尤其是初三毕业班的学生带来了活力,其积极的价值不容忽视。 五、中考体育过程注意问题 一方面是一部分人对体育的认识问题,这不是一下子可以改变的,欲速则不达,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考试体育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另一方面是考试体育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且又要受天气影响。科学严密的考试体育措施和办法已建立,但还有不少问题要研究。例如,对考试体育的认识问题;对考试项目,评分标准的科学性,可行性问题;对山区学生用什么方法集中考试比较合 理问题,对伤残病学生的免和择考试问题等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六、对中考体育项目的设置合理化建议 男生跑 1000 米,女生跑 800 米,这本来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的项目,它不论从培养学生的意志,还是对学生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来说,都是一个比较好的项目。据 2001 年对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结果分析,学生身体素质比1991 年多数指标略有增长,但心肺功能和耐力素质较差,比 1991 年有所下降,这主更应该加强这方面的锻炼。但由于怕出危险,这个项目始终不太敢列入考试项目,已列入考试项目的,也总是担心这个项目出问题。另外,对考试项目几年不变好,还是变化好,也有争议。有的认为考试项目几年不变,易造成考什么、教什么、练什么的应试现象,会把学校体育引向 歧路,越搞越窄。持不同意见者认为,目前我国学生的身体水平、运动水平和自学性普遍较低,通过考试项目的练习(考试项目本身就是一些基本的素质),以提高身体素质,这应该主与《大纲》教材是不矛盾的,而且这是升学考试工,学生毕业考试有毕业考试的内容和要求,这二者本身并不矛盾,练总比不练好。 总之,既要充分认识它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又要看到考试体育的确对学校体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的综合效应也是较大的,有些是直观的,明显的,有些是有滞后性的或隐性潜在的。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加强研究,使考试体育更完善,更科学,更可行,发挥更大的动力作用。虽然升学考试体育本身不是目的,但在现阶段不能不说是一种强有力的手段,我们应该在考试体育 这个动力机制推动下,结合学校教育的综合改革,把学校体育教学推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①施良方主编《教学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1-10 年韶关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论文 论文题目:如何充分发挥中考体育的作用,

 乒乓球运动在?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那么运动价值呢?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关于乒乓球运动价值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乒乓球运动价值论文如下

 1.引言

 终身体育教育是当今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方向,能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兴趣和能力。按照?全民健身?的要求,高校体育不仅是作为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保证学生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去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手段,而且应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根据主客观情况的变化,不断独立地参与科学的身体锻炼,从而获得终身效益,成为贯穿人的一生的主要内容。为了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我研究分析了乒乓球运动的项目特点及其健身价值意义,揭示了乒乓球运动是高校?终身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为更多学生选择此项运动进行终身健身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

 2.乒乓球运动具有独特的健身作用

 2.1改善和提高人体的健康水平。

 根据有关研究表明,乒乓球运动训练和比赛的运动负荷不同,通常运动的人平均心率在150次/分左右,最大心率值可达192次/分,在运动中的心率变化比较明显,体现了乒乓球运动间歇性强的特点。根据有关人员对不同运动项目运动负荷的研究显示,乒乓球运动的负荷强度与篮球、排球、足球等运动比较相对偏低,在一般性的乒乓球比赛中,参赛者实际负荷的时间只占整个比赛时间的1/3,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运动量可大可小,从五六岁的儿童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可以参加锻炼。长期进行乒乓球运动,能使人体的各个器官得到全面、适宜的锻炼,增强体质。

 2.2最优防近视运动。

 打乒乓球能够预防近视是有科学根据的。造成近视的重要原因是眼睛疲劳。长期从事与物体近距离工作的人,由于晶状体总是处在高度调节状态,容易引起视力过度疲劳;同时,看近处物体时,人的两个眼球会聚向鼻根方向,使眼外侧肌肉压迫眼球,天长日久,眼轴会变长,形成近视。而打乒乓球时,双眼必须紧紧盯着穿梭往来、忽远忽近的小球,眼球内部不断运转,血液循环增强,因而能使眼睛的疲劳消除或减轻,起到预防近视的作用。

 2.3有利于发展灵敏和快速反应能力。

 在乒乓球运动中,乒乓球的飞行速度平均可达20m/S,通常对方攻出的快球只需0.15秒左右的时间就可到达本方球台,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运动员不仅要迅速、准确地判断出对方来球的落点、速度和战术意图,而且要迅速做出动作的决策,用相应的技术进行还击。这就要求运动员具有判断快、起动快、步法移动快和战术决策快等专项素质,可见其对发展速度、力量素质与快速反应能力是非常有利的。许多专家认为长期参与乒乓球运动能使锻炼者中枢神经系统得到改善和提高,从而提高情绪的稳定性、反应速度身体协调能力。

 3.乒乓球运动具有良好的健心作用

 3.1有利于提高人的智力水平。

 乒乓球比赛过程错综复杂,要求参赛者要善于观察对方的技术特点,分析对方的心理,揣摩对方的战术规律,根据赛场上的实际情况制定战术对策。可以说双方参赛的运动员在智力上的角逐是很激烈的,运动员为了夺取比赛的胜利,要对赛场上可能发生的情况作出各种预测,分析对方最有可能作出的战术选择,来确定自已的应对策略,从而作出正确的还击。因此,乒乓球运动是一项智力因素极强的运动项目。长期参与乒乓球运动的锻炼,有利于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智力得到全面的开发,心理潜力得到充分的挖掘。

 3.2有利于自信心的培养。

 自信心是个体获得成功和不懈努力的基本保证。缺乏自信心往往表现为害怕失败、消极想象和怀疑自己。胜负是乒乓球运动永恒的主题。成功和失败是参与者都会遇到的。人们在打乒乓球时,真正的自信心并不表现在认为自己将是一个胜利者,也不是只有在成功时才具有。在失败时自信心恰恰是最真实和最宝贵的。稳定的自信心就是在这种成功和失败中培养和形成的。

 3.3有利于进取精神的培养。

 乒乓球运动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打球中输赢结果即可受到检验。这样快速而明确的反馈信息,更易刺激人的进取精神。在胜利和成功时,保持进取精神并不是很难做到,但在失败时,保持进取精神就要困难得多,但因此更宝贵。乒乓球运动让人频繁地品尝失败,并使失败成为正常和自然的结果。在比赛中输球的人,都会想到下一次,想到再努力和提高。奥林匹克精神是更快、更高、更强,进取精神就是在这一信念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

 4.乒乓球运动对价值观念的影响

 4.1乒乓球运动体现着自由,愉悦和平等。

 乒乓球运动寓意了都可以参与的平等性,无论男、女、老、幼、肤色深浅,地位高低,以及信仰差异,都可以分享它的快乐。它搭建了一个平台,使每个人都乐于接受并愿意参与,在这种平等和谐的氛围里,人们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对手和位置。它让人领悟到了机会均等,参与自由,体会到了乒乓球锻炼的舒畅和洒脱。而乒乓球运动的平等参与,也会对人们的平等观念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4.2乒乓球运动有利于形成拼搏进取的人生观。

 每一个站在世界冠军领台上的运动员,都是经历了十几年的艰苦磨练才获得胜利。银球飞舞,挥汗如雨,哪一个不是靠吃苦耐劳、持之以恒换来高举奖杯的辉煌。邓亚平5岁开始打球,经历了无数坎坷,大满贯得主的桂冠和辉煌的荣誉里渗透了她无数的汗水与泪水。乒乓球运动最能使人们领悟到成功喜悦的背后是日积月累的奋斗。因此,拼搏进取的人生观通过体育渠道培养是最好的办法。

 5.具有群众基础的乒乓球运动是人们终身锻炼的首选项目之一

 乒乓球是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国球?,也是奥运争光的拳头项目之一,更是国内广为普及的运动项目。随着乒乓球运动在高校的进一步普及,乒乓球运动必将成为大学生最热爱的体育项目,它也必将成为高校贯策?终身体育?教育优先选择的体育运动项目,能为增强国民的体质,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振奋民族精神而发挥巨大作用。

 总之,乒乓球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也使它成为高校体育教学和终身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项目。它对全面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增进健康水平,和谐人际关系,提高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有着独特的作用。乒乓球运动特点是简捷、方便,不受场地大小的限制,可因地制宜,随时随地进行运动和健身。因此很多人选择它成为终身锻炼项目。这一切足以证明乒乓球运动是健身、健心,使人全面发展的最佳运动项目之一。

 参考文献:

 [1]张大清.影响高校乒乓球运动发展因素的对策[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1).

 [2]刘欣华.乒乓球运动是全民健身的优势项目[J].体育函授通讯,1995,(3).

 [3]钱建国,郑洗才,李惠琳.最适合中小学生的四种健身运动[J].中国学校体育,2000,(3).

 [4]苏丕仁.乒乓球运动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斯图尔特.比德尔.心理学在锻炼与健康相关的身体活动中的应用[J].体育科学,2000.

?